新安热线网摘 下调GDP增速至13%,上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至15%,在人大审议过合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后,正式文件于昨天正式印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到38100元。除了这些发展指标的数据外,产业、城规、民生等内容的调整也备受关注。
新增12项指标
合肥市将具体的指标体系分成了7大类37项,其中新增的12项指标均为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类指标,“这说明合肥‘十二五’发展将更加注重环境优化、社会发展、民生改善”。
结合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合肥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7500元调整为38100元,增速由14.5%提高到1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300元调整为13900元,增速由15%提高到16%。
打造“1331”新格局
过去“141”布局侧重城市形态,但区划调整后,合肥的城市空间扩张了,为了更好的统筹发展,提出了“1331”。
首个“1”是指优化提升中心城区,“3”是指特色发展巢湖、综合拓展庐江和优质建设长丰三个城区,另一个“3”指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最后的“1”指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拟建安徽省音乐馆
纲要增加了“全国旅游文化名城”的概念,大湖、温泉、湿地、名镇将成合肥旅游新名片。增加庐铜铁路、合六城际、岳芜高速、六巢高速、北沿江高速等重点项目;环巢湖公路、加密合肥东向通道、军二路、巢庐路延伸段等重点项目写入市域交通建设;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建设将在“十二五”内启动,并将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际铁路的对接。
纲要中新增一批文化项目,其中安徽省新图书馆、安徽省美术馆、安徽省音乐馆、安徽省科技馆、安徽省规划馆、安徽百戏馆、滨湖大剧院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