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计划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整合现有的分散研究。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潘璟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估计)世界上有几万个实验室在做这种类型的研究,每个实验室只能研究某个脑区的数个环路,但BAM计划将把这些研究整合起来。”


  潘璟伟解释说,“就像每个人拿着几块拼图,但却不知道别人的拼图是什么样子的,更不知道拼好的图是什么样子。而这个项目,其实是在整合科研资源,最终拼好整个‘地图’。”


  3 已绘出鼠脑图谱


  2010年,美国还启动了一个“人脑连接组计划”,其目的是绘制出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的主线路图,然后揭示这些连接在个体间的差异,BAM计划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


  除了美国政府拨款外,还有包括谷歌和微软在内的几家私人公司将对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1月17日,三家政府机构、神经科学家、纳米技术专家,以及来自谷歌、微软和高通公司的代表在加州理工学院举行会议,确定是否存在能够收集和分析BAM计划中得出的海量数据的计算设施。会议最后给出了肯定回答,他们还表示,作为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应该建设一系列与天文台相似的国家大脑“检测站”。


  事实上,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早就对大脑研究产生了兴趣,“大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电脑,我们不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由于人类大脑样本难以大量获得,保罗·艾伦投资1亿美元,资助了小鼠脑图谱的绘制。


  2006年科学家绘制出了老鼠大脑2.1万个基因的三维图,虽然使用鼠脑有很多缺陷,但由于老鼠和人类的基因组90%相似,所以仍然对人类大脑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研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老鼠80%的基因都在大脑中得到表达,这远远超出人们此前的估计。研究成果完成后免费放到了网上,网站点击量每个月超过400万次,每天有约250位科学家使用他们的研究成果。


  4 耗资大科学家反对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潘璟伟也认为,美国人脑地图这个项目就很像人类基因组计划或者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在脑科学领域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意义重大,不过BAM计划也遭到一些科学家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政府不应该在单独一个项目上投入重资,更何况该项目还缺乏明确目标。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爱森说:“必须有人站出来给国会议员们解释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而不是迎合他们的口味提出耗资巨大的科学项目。”他认为,大型生物项目并不利于以个人探索发现为动力的科学发展。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心理学副教授艾德·瓦尔说,“我更喜欢科研领域百花齐放的状态。与其将所有资金资助一个大型计划,不如资助更多的科学家进行他们自己的研究。”


  同时,一些科学家表示,与绘制基因图谱相比,绘制大脑活动图挑战要大得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专家斯托利·兰迪斯认为,光是研发用于绘制出所有信息所需的工具,便至少需要5年时间。


  对于质疑,自称参与大脑计划的拉尔夫·J·格林斯潘博士回应说,“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本质上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说明基因组计划的目标非常容易。但对于这个项目,我们的问题更难也更有趣:整个大脑的活动模式是怎样的,这些活动最终如何驱使人做出行动?”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