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呢?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因为光传播得很快,从看到陨石坠落的强光到震碎玻璃,一般有几十秒钟的时间,假如看到很强的闪光,一定要避开或者不要靠近玻璃窗,这样可以减少损失。
“有人担心陨石坠落产生的伤害还包括一些辐射,事实上一般小行星和陨石含辐射物质很少,而且陨石爆炸一般距离地面几十公里之外,辐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林杨挺说。
需协力应对危险天体
李春来介绍,我国对小行星的监测一直在进行中,但目前主要观测更大的近地天体和空间碎片,因为它们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运行造成危害,并且较大天体撞击地球造成的破坏性更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据悉,中科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建立主要针对人造卫星的观测网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原有基础上扩展为能对空间碎片、近地小行星进行观测的监测网络,约米级口径的望远镜分布在我国多个地点,并可与国外其他望远镜联合组网观测。“但是现阶段要做到对所有近地天体的全覆盖观测还很困难。”李春来举例表示,由于望远镜的分辨率有限,类似俄罗斯陨落流星这样的天体因为个头小、非常暗,用当前的望远镜很难观测到。
天文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甚至都无法监测到一些近地小行星的威胁。虽然危害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世界上主要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加大投入,提升应对小行星“袭击”的水平。
目前,中、美、英、法、德、日、俄等国家联手建立了近地天体国际监测网,先后发现了近千颗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
王思潮介绍,一旦有较大的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情况,一般能够提前发现。如果能提前几年时间,通过宇宙飞船,将爆炸装置运送到小行星上进行引爆,就可以通过反冲力改变小行星运行的速度和方向,可能对于轨道方向的改变最初只是一点点,但是经过几年的积累,它最终就会远离地球,至少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链 接】
今年有哪些重要的天文事件
除了我们已经看到的俄罗斯大陨石雨,以及本月16日有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之外,今年还有另外4个比较重要的天文事件。
首先,我国“中华”号月球车,将于今年下半年择机发射,在月球表面登陆,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天文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次,美国的“好奇”号火星车,继去年降落和登陆之后,今年将进入到探测火星的高潮期,对外星生命环境的探测实验,有希望取得重要进展。这在人类天文学史上,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第三,今年太阳活动进入高峰期,有可能会出现太阳风暴,可能会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信和宇航员的出舱活动。
第四,今年年底可能会出现100年所罕见的“埃森”大彗星,但这个变数很大。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