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马里拥有4项世界级遗产,分别是廷巴克图古城、杰内古城、多贡遗迹和加奥阿斯基亚王陵。博科娃强调说,教科文组织将随时了解马里局势的发展,并呼吁所有成员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建立的特别基金,向马里世界遗产的评估、修复及重建工作提供支持。
新闻链接
泥土造就不朽城市
西非北部的内陆国家马里,如今是一个寂寞而贫困的国家,但留下了一座号称“梦幻之都”的廷巴克图古城。世界上许多坚固的石头、木头建筑早就毁灭,而泥土造就的廷巴克图却完好保留至今。
廷巴克图全盛时期有20万以上人口,如今则不过2万,但古城始终是“活体”:津加里贝尔清真寺从诞生至今一直在使用,而拥有学生宿舍几百间、当年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桑科尔清真寺大学,如今虽不复昔日“天下学问皆出于此”的气魄,却依然坚持开门办学,继续沐浴着人间香火。夕阳下,许多布满木头“钉子”的外墙闪着金光,一些当地人手提泥浆桶,不紧不慢地站在“钉子”上修修补补。据介绍,这样的场面几乎每天都能在古城某个角落见到,因为他们补的不是文物,而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活动场所。很显然,这种独特的安排,极大节约了文物保护的成本。
大量游客的涌入不可避免,而旅游收入对贫困的马里也的确不可或缺,古城僻处撒哈拉沙漠深处,如何才能兼顾旅游和古城保护?
对于一些标志性建筑,当地文管部门既没有一味关门保护,也没有“整旧如新”或过度放纵旅游开发,而是采取“顺势而为”的方法区别对待:津加里贝尔清真寺号称“神秘清真寺”,历史上从无非穆斯林入内,且至今仍在使用,因此继续“关门”,游客只能在外墙留影,这固然有些扫兴,却也吊起了游客的胃口;桑科尔既是清真寺,也是著名的古代高等学府,向来有开门办学、男女不忌的传统,因此对所有游客敞开大门。
廷巴克图只有一座小型机场,通航的只有一个马里本国的小型航空公司,主要航线只有一条:连接廷巴克图和首都巴马科。之所以一直不扩建机场、增加运能,不完全是因为没钱,而是为了便于控制每年访问廷巴克图的人流量。据介绍,每年去廷巴克图的游客总数是有控制的,而且6—9月控制严,12月至来年4月较宽松,这可不是为了迁就西方游客的假日方便,而主要是出于保护古城的需要:6—9月是廷巴克图的雨季,黄泥砌成的各种古建处于最脆弱状态,经不起大量游客的探访。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下一篇:朴槿惠中意总理人选放弃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