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  近日,西方媒体大肆宣扬“中国假药危害非洲”之说。新华社昨日发表评论文章,批驳此说法缺乏全面、可信数据支撑,且大有博人眼球之嫌,令人怀疑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动机。


  文章写道,这一谬论的始作俑者——英国《卫报》言之凿凿,称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所售治疗疟疾之药物有“三分之一”是假药或不符合标准,且其中“许多”来自中国等国。但“三分之一”如何得来?“许多”又是多少?数据模糊,无可信来源,也无任何可靠样本。


  文章称,非洲确实有假药,这是事实,但并非假药就是“中国制造”。非洲当地医生证实,一些标有“中国制造”的假药事实上并非来自中国。就连《卫报》的报道都承认,非洲国家自己的工厂目前也有生产假药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在实地调查采访中也发现,有部分当地商人打着中国抗疟药的标签制假售假。在乌干达,以中非医保为代表的中国公司的抗疟药都经当地药品管理部门严格检查认定,中国援乌医疗队用药也都统一采购、发货,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当地。


  文章表示,众多中国制药企业在“假药事件”中实属受害者,自身生产的正品被人假冒不说,而且还因西方媒体的报道蒙受“制造假药”的不白之冤,名誉受损,这实乃“双重受害!”


  文章称,事实上,是中国首次发现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方法制备的青蒿提取物,在青蒿素有效制剂研发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抗疟疾药品价格合理,效果很好,因此广受欢迎,逐渐成为政府青睐的抗疟疾推广药物,至今已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同非洲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积极开展合作,自1963年以来向非洲共派遣1.7万余名医疗人员,累计治疗患者2亿人次,在提供药物、培训、经验分享、战略研讨、能力建设、产品技术援助与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卫生合作,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查处假冒药品,为增进非洲人民健康和提高非洲医疗卫生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最后说,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因深陷经济困境而大幅削减对外援助。自己国家无法兑现承诺,却反过来指责中国用假药危害非洲,这确实让人闻到一股“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酸腐味。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