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改善的契机”
对于钓鱼岛事件引发的中日间政经双冷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认为,目前中日经济关系的走势,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钓鱼岛事件的发酵程度。他对此表示慎重乐观,认为双方将在短期内平息事态,双边经济关系将逐步修复进入正常状态。
张季风认为安倍新政权会趋于求稳,不能排除其再度“破冰之旅”的可能,但安倍明年1月份访美的结果很重要。张季风预测,为了挽回中日关系大局,两国将需要3到6个月的修复期,甚至更长。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莽景石表示,双方回旋的空间很有限,也就是说目前中日关系正处在高度僵持状态。他认为,中日关系日后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大选中,为了迎合日本的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的情绪,安倍有可能表现得非常强硬、激进,在大选后,有可能出现中日关系有限改善的契机。”
莽景石强调“有限改善”这个词是因为,一方面安倍表示,要尽最大努力改善中日关系,推动双边经贸增长,另一方面,安倍又强硬表示,钓鱼岛主权“毫无疑问归属日本”。
事实上,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钓鱼岛问题是主权归属的领土问题,关乎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因而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分析说,中国向钓鱼岛增派海监、渔政执法船,是中国从被动走向主动的标志,实际上是往前走了一步。
她认为,中日关系近来连番受挫,在曲折中前进,其中的问题便是作为传统地区大国的日本该如何适应新兴的中国崛起。她表示,这需要从心理和相互关系上两方面适应。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