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增多跟末日无关


  除了天文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加剧,使极端天气增多,气象部门则表示,虽然气候变化引起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已是人类公认的事实,但气候变化更多的是渐进的过程,目前的影响尚未到引起全球性全人类灾难的地步。


  气象部门统计,华南区域气温每10年上升0.16℃,低于全国同期平均升温速率,但高于全球近百年和近50年的平均升温速率。气候变化造成海平面持续上升,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退化,高温热浪增多、旱涝频发、风暴潮灾害程度增大和某些影响。


  根据预测,当日平均气温高于19℃时,平均气温每升高1℃,城市每日人口死亡风险增加3%,如果海平面上升300毫米,在无防潮设施的情况下,珠三角近海将有48个岛屿被淹没。“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中也会有波动,也有相对的冷期,在分布上各地也不是均匀的,往往具有局地性,极端天气也并非同时发生的。在这个背景下,虽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大、影响趋重,但还没有全球同时发生引起‘世界末日’这样全人类灾难的地步。”省气象局气候变化相关专家说。


  况且,随着人类日益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通过提前预警、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防灾减灾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例如,虽然气候变化令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强度和发生几率增大,但因为及时预警、防御得当,去年广东无一人因台风死亡。”


  ■观察


  为何总有人选择相信?


  “世界末日”带来的恐慌不是第一次出现,为何总有人深陷其中?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人们不确定心理的一种反应,当个人处于变化之中,而且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不能完全预料和把握的时候,会出现心理上的恐慌。


  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心理督导师韦志中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人类与自然的相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开始时是对自然界的畏惧,后发展为自然崇拜文化来处理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集体恐惧心理。


  社会学博士鲁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末日恐慌”既说明了部分人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和社会理性的缺失,也反映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焦虑感、自我意识的弱化,以及社会群体信仰缺失的社会心态。此外,也不排除一部分人因为生活压力大,需要寻求心理安慰与减压。


  而科学理性的态度则令人面对谣言时会科学求证、淡然处之。李建基笑称,为了印证12月21日不是“世界末日”,也为纪念今年我国实施公历100周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还和广州市五羊天象馆特意选择12月21日联合举办一个关于“历法文明”学术论坛,向热心人士宣传天文科普和历法的源流。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