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号命运多舛的原因


  韩国“罗老”号从2002年立项至今,期间出现过许多困难与挫折,回顾“罗老”号10年的研发历程,可以看出其命运多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韩国航天技术较为薄弱,缺乏相关性技术,先天性存在不足。有专家指出,中远程导弹和搭载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基本原理几乎相同,具备了中程导弹以上的能力就具备了发射卫星的基础能力。韩国的中程弹道导弹能力几乎为零,因此,其火箭技术储备是非常薄弱的。


  分析称,火箭发射可谓是航天业中最复杂的高科技之一,并且火箭这种产品又没有更多试验的机会,它对技术的整合能力和吸纳能力要求很高。而“罗老”号却制订了高起点、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所以,韩国这种不顾自身实力和技术经验的做法自然会适得其反。


  其次,韩国在与俄罗斯展开合作研发火箭后,彼此在协调上也存在矛盾。韩国《每日经济》称,韩俄两国科研机构本来在2004年10月签署协议,商定共同研发一级火箭,但俄方为了防止技术外泄,之后便强化监督,造成韩俄两国科技人员的合作氛围被打破。


  对于“罗老”号多次推迟发射,韩国《韩国经济》2012年10月曾对俄火箭技术提出质疑,该媒体援引高丽大学教授徐勋的话称,“罗老”号由韩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以及100多个机构联合研发,因此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


  此外还有媒体称,韩国的传统盟国美国与日本出于种种担忧,都拒绝向其转让相关技术,致使韩国火箭运载技术一直止步不前,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为何韩国一再坚持?


  虽然“罗老”号已经历经两次失败多次推迟发射,但韩国并没有放弃其“太空梦想”,仍然决定将“罗老”号推迟至11月9日至24日进行再次发射。可以说,韩国政府一再坚持的态度也是基于多方面考虑的。


  首先,基于经济效益出发,韩国希望通过提升航空技术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据韩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有关韩国宇宙开发的报告显示,“罗老”号发射成功将为韩国各相关产业带来约1.76万亿至2.34万亿韩元的经济效益。


  同时,韩国也希望通过“罗老”号的发射成功,能够自主地发射本国商业卫星,进而能跻身“太空俱乐部”,从而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分一杯羹。


  其次,韩国寻求跃身成为自主成功开发火箭的第10个国家,实现其“太空梦想”。据称,韩国媒体曾将“罗老”号比作韩国的“太空之梦”,称成功发射“罗老”号是韩国走向太空强国的第一步。而在韩国第三次发射“罗老”号火箭前,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无论此次“罗老”号火箭发射成功或失败,超过8成的受访者仍认为,韩国需要继续开发航天运载器。这说明韩国希望通过“罗老”号的成功发射提升民族自信心,谋求强化准大国地位以及迎合民意。


  此外,也有专家称,在目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情况下,火箭运载技术和运载能力的竞争是朝韩对抗和心理战的重要领域。由于受到美国制约,韩国难以研制射程在8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韩国希望通过研发“罗老”号发展其火箭技术,从而推动其弹道导弹技术的提升。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