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卫星系列示意图


  新安热线摘 服役期原本两年,可在轨运行至今已经8年多仍“不服老”——实践六号B01星的“长寿基因”已经衍生出了实践系列卫星这个“长寿家族”。


  在轨卫星长寿命绝不是偶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简称五院)靠他们的创新为其植入了超期服役的“长寿基因”。


  “我国在轨的80余颗卫星中,66颗出自五院。2008年在轨超期服役的卫星是7颗,2012年年初是15颗,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达17颗。按照我们的分析,超期服役的卫星数量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占在轨卫星中的比例也将持续上升。”五院院长杨保华告诉记者,不少卫星的“工龄”已超出正常设计寿命的2—3倍,依旧状态良好,在轨运行稳定。


  让每一块“板”都不短


  谈及实践六号B01星的长寿秘籍,相关人员认为关键是因为从卫星设计、研制之初就注重不断优化卫星系统设计方案,加强攻关,选用稳定度更高的新技术、成熟度更高的新工艺、可靠性更优的新产品对卫星各系统和关键部件进行“淬火”,为卫星注入了“长寿基因”。


  实践六号B01星安装的由五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星敏感器,改写了之前卫星姿态测量只能依赖太阳、地球作为参考系的历史,大幅提升了卫星制导导航的安全性、准确性。多级冗余设计的在轨策略也引入到该星的设计当中,即当卫星主计算机工作时,还有两台计算机充当“替身”,处于休眠备份状态,一旦主机发生故障,替身就会顶上,确保卫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故障排除。


  如今,越来越多的长寿技术、产品摆上了卫星生产的供货架,确保了卫星寿命赢在起跑线。服务于我国通信卫星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公用平台较前一代平台,使用寿命从8年提升到15年;性能更优的二浮陀螺和三浮陀螺代替了传统的液浮陀螺,设计使用寿命从原来的3—5年,大幅提升至8—15年,经过对飞轮关键轴承部分进行改进优化,其寿命提升至8—15年;卫星的“眼睛”载荷相机寿命从3年提升到5年;自主控制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卫星关键产品装上了“智脑”,各分系统可以实现自我诊断,自主检测错误,进行在轨故障隔离……


  “一个卫星由成千上万个部件组成,任何一个关键系统和部件罢工,都会宣告卫星提前退休。”相关人员用“木桶理论”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卫星整体寿命取决于它寿命最短的那个关键系统或部件,要长寿得‘让每一块板都不短’。”


  掌握使卫星长寿的“养生之道”


  穿梭在太阳高能粒子、空间碎片、宇宙风暴密布的恶劣空间环境中,卫星发生磕磕碰碰,出现在轨异常在所难免。


  先天基因再好,后天如果不注重养生保健,不及时处置小病小痛、任由其发展,寿命也长不了。卫星长寿的另外一个关键“秘籍”是在轨维护。


  五院于2004年成立航天器运行管理中心,专攻卫星的“健康医疗”和“养生之道”。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