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这个冬天特别冷,气温之低刷新历史之最。武器装备虽是“钢筋铁骨”,但严寒条件下也会“感冒发烧”。着眼“能打仗、打胜仗”使命,各部队主动作为,引进信息手段,开展技术革新,确保武器装备在极寒缺氧条件下“跑得快、联得上、打得准”。——编 者


  沈阳军区某装甲团巧解信息化装备防寒难题


  马达一响,坦克传热自暖


  1月20日,记者在沈阳军区某装甲团冬训场上看到精彩一幕:某新型坦克在-39℃低温环境下进行精度射击,接连击中远方目标。随后,记者登上坦克更为惊奇——车外冰天雪地,车内竟然温暖如春。


  “我们研发的‘装甲取暖装置’能将坦克尾气变暖流,为车内的信息化装备提供常温环境。”车长李大鹏指着炮塔内壁左上方一个不大的圆形装置介绍说,坦克发动后,先由传送管道将发动机尾气传送到热转换器中,这些热量经过滤器加湿后由散热装置传向炮塔内,使车内温度升高。


  置身车内,一股股暖流扑面而来,不到20分钟车内温度就升到11℃。“别看这装置不起眼,但它却解决了大问题。”团长胡金友告诉记者,极寒条件下坦克内的信息化装备容易“感冒”甚至“罢工”,以往采取“裹电热毯”等土办法,但无法从根上解决问题。如今他们利用车辆尾气“加热”,革新出“装甲取暖装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只要车辆在行进,暖气就源源不断,相当于有了一个随行野战空调。”一路行军,记者在某装甲指挥车内始终感到暖意融融,计算机、新型电台性能正常,一条条作战命令快速下达。


  西藏军区某旅探索高原全天候装备保障机制


  高原极寒,战车抢修神速


  1月19日,海拔5100米的米拉山口,西藏军区某旅一场车辆装备抢修演练在风雪中展开。在-28℃严寒条件下,官兵们仅用5分钟就让趴窝的“铁马”恢复了活力。


  “装备保障必须与实战接轨,分秒必争。”该旅领导对记者说,针对高原严寒、缺氧恶劣环境,他们整合各级保障力量,构建起集自我保障、伴随保障、支援保障、综合保障于一体的“四级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平战一体的全天候装备保障机制。


  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低温导致车辆发动机皮带断裂,驾驶员打开单车携行维修器材箱,快速进行更换。为提升严寒条件下装备抢修能力,该旅官兵革新了发动机功率恢复技术、低温启动技术、增氧增压技术等多种手段。


  “如今,我们很多装备已实现了全天候维修保障能力。”该旅修理所所长万崇林对记者说:光能化雪器可安全快速给精密部件解冻,夜视维修镜实现夜间隐蔽维修,便携式密封舱实现风沙天气装备内膛保养。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探索极寒条件下装备保障规律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