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网摘 “每次看到那些上不起学,或是其他原因没办法继续上学的孩子,我就想起自己上不起学的痛苦经历,就想帮他们一把。 ”今年47岁的徐品珍小时候兄弟姐妹很多,家境不好,只在学校待了很短一段时间就辍学了;因此希望通过自己的帮助,让那些遇到困难的孩子有不一样的未来。
就是为了践行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从1991年起,她开始资助身边生活贫困的孩子。 21年来,她先后收留、接济和资助贫困学生及流浪儿童19人,参与社区矫正帮扶失足青年2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善举妈妈”。 2012年,她获得广德县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殊荣。
一开始资助时,她跟丈夫贩小菜,收入并不高,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可每逢“六一”儿童节她都拿出三五十元的,给牌坊小学那些贫困的孩子买些笔和书包等。有一次,一个孩子生病没钱医治,眼看上不成学了,她把仅有的做生意的180元本钱全部拿出来给孩子看病。
2006年,她在自家办的预制板厂的角落里发现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青年,交谈中得知他是离家出走,流浪到广德来的。她毫不犹豫地把小青年领回家,并到处打听他家里的情况。她不断劝导小青年,还拿出几百元钱作为他回家的路费。社区居民王东品学兼优,2011年考上安徽师范大学,没想到上学前母亲患上肺癌,前后花去20多万元,家中一贫如洗,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正当他准备放弃学业外出务工时,徐品珍找到相关部门,为他争取了3000多元帮扶资金,圆了他的大学梦。
陈庭蕾是徐品珍的“小女儿”,是徐品珍资助的19个贫困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小庭蕾出生后不久,她的父亲得脑瘤去世,母亲也离家出走,杳无音讯。她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难以为继。徐品珍得知后,毫不犹豫地负担起陈庭蕾的日常生活,每天去看她,还经常给她买吃的、穿的。
如今,那些经徐品珍帮助长大成人的孩子,最大的已经26岁,有两个已经考上大学。家住黄山的季婕是徐品珍最早资助的一个贫困孩子,当初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得知“妹妹”陈庭蕾生病后,她专程从学校赶回来看望生病的“小妹妹”。
关心贫困孩子,不忘失足青年。徐品珍说:“他们也有感情,只要你用心去关怀和帮助,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化。 ”2011年初,社区青年王某因斗殴被劳教,回家后找不到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徐品珍获悉后,带领社区班子成员上门做思想工作,积极协调派出所帮他解决户口和家庭实际困难,并从社区有限的经费中拿出300元钱,作为他外出务工的路费。在真诚和爱心的感召下,王某感受到社区和周围的人没有抛弃他,通过自食其力,过上了正常生活。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